7月20日,英国专业防务媒体《海军新闻》爆出消息:法国海军“戴高乐”号核动力航母在南海执行任务时炒股配资服务网,试图利用新型人工智能系统追逐中国潜艇,结果遭遇戏剧性逆转。
当法国航母编队刚进入吕宋海峡,一艘中国054A型护卫舰迎面而上,开始贴身跟踪。随后,法国水兵在雷达屏幕上惊恐地发现,30至40艘中国军舰如铜墙铁壁般出现在航母四周。
这场被法国命名为“克莱蒙梭-25”的印太巡航行动,承载着法国重塑全球军事影响力的野心。2024年12月,“戴高乐”号核动力航母率领由1艘驱逐舰、2艘护卫舰、1艘攻击核潜艇及补给舰组成的编队,从法国土伦港启程。
经过长达半年的航行,穿越地中海、红海、印度洋,这支编队于2025年7月进入南海,意图彰显法国在亚太地区的“存在感”。
法方宣称此行目的是“捍卫共同价值观和航行自由”,并与美、日、菲等国举行联合演习。但明眼人都能看出,这是法国配合美国“印太战略”的地缘政治表演。
展开剩余76%法军此次行动还带上了“秘密武器”——航母装载4台超算运行系统,用于部署人工智能辅助决策。
在穿越南海前,法国指挥官向AI系统提问:“穿越印尼附近海峡的最佳策略是什么?”系统随即预测了数百个中国潜艇可能伏击的位置,并规划拦截方案。
法国航母的“高科技狩猎”计划在进入南海的瞬间化为泡影。当戴高乐号小心翼翼地驶入吕宋海峡,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立即迎上,实施500米近距离贴身跟踪。
随后更震撼的一幕出现了:在相当于地中海四分之三面积的海域上,30到40艘中国军舰同时现身,其中包括万吨级的055型驱逐舰、潜伏水下的核潜艇,甚至还有中国航母山东舰。
法国海军参谋长尼古拉斯·沃朱尔上将在事后采访中难掩震惊:“在南海大约一半的航程里,他们的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挤进了三四十艘中国军舰。”
这些中国军舰并非杂乱无章地围堵,而是构成了一张疏而不漏的监控网。无论法国航母如何调整航向,总有中国军舰在不同距离上“伴航”,全程锁定目标。
法国军官感叹,这种部署密度“令人窒息”,使他们感觉“不是在自由航行,而是在一条被精心规划好的水道里被押送”。
法国军官事后将未发生冲突归因于 “戴高乐号的强大威慑力” ,但这种说法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叙事。技术参数揭示了双方真实的实力差距。
戴高乐号虽号称全球唯二的核动力航母,但满载排水量仅4.25万吨,甚至不及中国在建的076型两栖攻击舰。由于采用核潜艇反应堆改造的动力系统,该航母最大航速仅25节,远低于中美主力航母30节以上的标准。
舰载机方面,戴高乐号仅能搭载24架“阵风-M”战机和2架E-2C预警机。而中国山东舰作为6万吨级航母,可搭载36架歼-15战机,无论在数量还是作战半径上都形成碾压优势。
更关键的是,中国055型万吨驱逐舰装备的 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,射程超过1500公里,末端速度高达10马赫。这意味着中国战舰可以在“阵风”战机的攻击范围外,对法国航母发起毁灭性打击。
这场对峙最值得玩味的是其“无声”特质。中国海军自始至终没有发布官方警告,也未进行强制驱离。这种沉默反而传递出更具威慑力的信号。
40余艘中国军舰构成的多层监控圈,始终保持着随时可转入攻击的战术阵位。法国军官坦言,这种 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压制 让他们全程神经紧绷,不敢有丝毫出格举动。
法军最终未完成预定的穿越台湾海峡目标,与法方宣称的“成功威慑中国海军”形成鲜明对比。法国海军甚至注意到,中方让法国舰艇的行动几乎“隐形”,与美国海军遭遇的高调对待截然不同。
这种差异化处理体现了中国成熟的外交智慧。既彰显实力,又避免落入西方“中国威胁论”的话术陷阱。
戴高乐号在南海的窘境,折射出欧洲军事力量深层次的战略困境。法国《回声报》评论称,此次行动实质是“用20世纪的军事资产应对21世纪的战略挑战”。
法国试图通过“印太战略”重塑其全球影响力,但现实是残酷的。戴高乐号服役24年间多次因动力故障中断任务,包括2000年螺旋桨断裂、2020年疫情导致的提前返航等事件。其技术可靠性远不及中国海军日益现代化的舰艇。
更值得深思的是,当法国航母在南海“秀肌肉”时,东盟国家普遍保持沉默。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指出,地区国家已清醒认识到“域外势力的介入只会加剧紧张”。
法国既无美国的全球投送能力,又缺英国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的新锐技术炒股配资服务网,只能靠60年首访亚太的噱头撑场面。
发布于:山西省富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